大朗毛织:全镇毛衣产量占全球1/6,技术引领产业集群探新路
全国百强镇、GDP超过百亿、全国首台散裂中子源……位于制造业名城东莞的大朗镇身上拥有许多“标签”,其中一个不被业界外所熟悉的是:毛织。2020年,大朗毛织全产业链市场交易额达600亿元,年产毛衣8亿件,占全国产量的18%,“全球每六件毛衣就有一件产自大朗”。
“大朗毛织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华丽转变,成为东莞这座国际制造名城的精彩缩影。”9月25日,大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方德佳在2021东莞纺织服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大朗分论坛(简称:论坛)上表示。
东莞是观察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的绝佳窗口,每个镇街都有鲜明的制造业特色,其中大朗就是全国毛织产业发展的重要样板。1979年,香港商人在大朗开办第一家毛织企业,也将第一台织机和第一批熟练技工带入大朗,通过当时最先进的加工技术,引领开启大朗毛织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历程。
新时期,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大朗毛织也同样面临成本上涨、利润降低、全球竞争加剧等风险挑战。聚焦大朗毛织产业长期竞争力,“技术”成为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大朗毛织以技术引领起步,“十四五”时期,先进的研发、制造技术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升,仍将是激活发展新空间的关键。
2021东莞纺织服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大朗分论坛现场图。资料图片
从第1台手摇织机到10万台电脑横机
凭借技术起家,40年间大朗毛织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群,成为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逸尚创展POP全球趋势副总裁张巍将产业集群成因分为商贸驱动型、技术引领型、原料延伸型、政策资本型四种类型,“大朗毛织就是典型的技术引领型产业集群,通过最先进的加工技术,逐步吸引纱线、物流、贸易市场等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
1979年5月,香港协和织造有限公司以“三来一补”形式在大井头村开办大朗第一家毛织企业——大朗毛织一厂,首次将100多台手摇织机和7名技工师傅带入大朗,由此揭开大朗毛织业发展序幕。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100多台手工织机无疑就是当时推动大朗毛织产业起步的“初代引擎”。随后几年,越来越多港资毛织企业落户大朗,许多大朗本地人进入毛织工厂工作,在技工师傅培训下逐渐成长为熟练工人。
先进的机器设备、技工技术以及产业人才为此后大朗毛织产业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凭借在港资毛织企业学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大朗本地居民开始离开工厂“自立门户”,纷纷在大朗创办起家庭作坊式毛织厂。到1990年代初,大朗迅速发展起近千家民营毛织企业。
1995年,广东毛织市场在大朗建成开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毛织专业街、毛织村也逐渐形成气候,吸引全国知名原料厂商前来,形成了集毛衣生产、原料、辅料、机械、洗水、漂染、印花、贸易等于一体,较为完善的行业体系。
大朗毛织产业是改革开放40余年间中国纺织工业崛起的生动样本。1978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仅为276万吨,占全世界比重不足10%。而到了2017年,中国纤维加工量已达5430万吨,是1978年的近20倍,纱、布、化纤产量也分别达到1978年的17、8和173倍。
201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达2673.9亿美元,是1978年的115倍,占全球比重达到36.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纺织服装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98%,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拉动上下游就业约1亿。
时代变迁,技术革新也始终是驱动大朗毛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镇政府早在2008年即开始力推企业科技创新和“机器换人”。据大朗镇政府披露,截至2020年,大朗全镇共拥有10万台电脑横机,已形成一条长约1.3公里的“数控织机专业街”,成为全球使用数控织机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截至2020年,大朗全镇共有毛织企业17243家,其中规上企业168家,产业人口达20万,年产8亿件毛衣,毛织、纱线企业拥有相关专利超200个,服装、纱线、纺织机械等全产业链年市场交易额达600亿元。
40余年风起云涌,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纺织行业的加深融合,正在推动纺织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新一轮科技革命也为纺织行业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建设公共科创平台强化技术引领优势
随着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蓝海市场在竞争中逐渐变“红”,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吃螃蟹”的红利开始减弱,产业自我升级成为大朗毛织重塑优势的必经之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朗毛织产业要突出重围、持续发展,强化技术优势是重要抓手。“在土地、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情况下,接下来要在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通过优化设备提高劳动产值,通过提高附加值提高单价。”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副院长刘彦威表示。
作为大朗本地代表性毛织企业,东莞市雅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剑波亦表示,大朗纺织企业要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逐步建立产品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只有技术改造、技术沉淀才能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我们产业集群的新优势”。
然而,大朗毛织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对研发投入的承受能力相对有限。
“上游研发投入非常大、试验性非常强,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来说,大多数企业都无法承担。”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中国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主任郭瑞萍表示政府应支持行业建立上游研发机构,“政府需要撬动产业集群里相对优质的企业产生研发力量,引领整个产业集群的研发发展。”
“企业做新材料、新产品开发最缺的就是检测设备,很多企业承受不了材料研发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如果能够有园区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大型科研体系,会对企业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胡军岩说。
值得注意的是,胡军岩表示,近年落户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为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发平台,“对企业来说,有想法,但是没有很好的设备,就没有办法进行材料筛选。现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开设,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据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8年4月完成注册,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实验室之一,目前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
其中,“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板块是针对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建设的系统的、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用户开放平台,包括中子科学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以及以“材料智造”为目标的大科学装置(将在二期进行建设),为粤港澳周边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
在基础设施方面,大朗还携手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对巷头500亩连片毛织工业园进行升级改造,力争建设“产学研工贸”五位一体的先进园区。其中,巷头时尚科技创意园计划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国家级的纺织品检测中心、国家纺织服装鞋帽贸易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此外,大朗镇政府表示,下一步大朗还将进一步健全大朗纺织网、经纬时尚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提供资讯查询、供求发布、企业推介、产品展示、人才招聘、合作交流等公共服务项目,同时以提升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创意等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发展众创空间等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
从1979年的第一件毛衫,到1990年代毛织全产业链的加速集聚,再到目前开放多元的产业平台生态,大朗毛织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科技引领的进化之路。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